男性為啥容易自作多情,覺得異性對自己有意思?
很多女性有過這樣的體驗,明明只是表達善意的微笑,或者那天恰好心情不錯多聊了會兒,卻被身邊某個男士誤讀成“對他有意思”。
這並不是女性的錯覺,不少研究表明,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現這種自作多情的情況。比如,曾有研究以成對的方式招募了一批異性戀取向的美國大學生,每對包括兩位目前處於友情狀態的男女。
每對男女被帶到不同房間,匿名回答了一些問題,例如:
目前的情感狀態;
同對方約會的慾望指數;
自認為自己對對方的性吸引力分值;
自己感受到的對方對自己的性吸引力分值。
研究結果表明,與女性被試相比,男性更容易被異性友人吸引。此外,男性還會高估女性被自己吸引的程度,而女性通常低估了男性被自己吸引的程度。
這種性別差異,有傳統解釋
對於這種現象,學界傳統的解釋是“避免失誤理論”,也可以叫做“損失最小化理論”。
這是一種進化論角度的解釋。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歷史中,男性繁衍後代的數目,是與和他發生關係的女性數量相關的。因此男性傾向於“自作多情”,傾向於認為那個對自己友好的女性一定是愛上了自己。
這種傾向對男性的基因繁殖成功率是有利的,對男性來說,錯誤的否定(女性對其有意思,而他錯判成沒意思)會導致男性錯失原本可能的性機會,有實際損失。而錯誤的肯定(女性對其沒意思,而他錯判成有意思)可能會讓男性付諸追求行動,原本沒有的性機會就算失去了,損失也為零。換句話說,有棗沒棗,多打幾竿總是沒錯的。

對於這種現象,學界傳統的解釋是“避免失誤理論”。丨psypost.org
而在經歷漫長的進化之後,女性通常會對“性”持謹慎態度。因為女性在“性”問題上,面臨的風險和負擔遠高於男性。如果對方對自己的興趣沒那麼強烈,不足以支撐一段長期的、承諾性的關係,而自己錯判後莽撞投入,帶來的損失相對更大。因此她們在這項意願解讀上更加保守。
所以,這個問題被完美解釋了嗎?最近發表在《心理科學》(Psychological Science)上的研究,認為原因可能並非如此。
男性“自作多情”,
可能有另外的原因
在這項研究中,心理學家組織了一次快速約會實驗,共招募了1226個異性戀被試,平均年齡19.77歲,男女人數大約各半。所有被試當下都沒有承諾性的親密關係,同時對回答與己相關的性方面問題持開放態度。
在快速約會實驗前,男女被試分別接受了兩項量化問卷測試。
第一項是性開放程度測試(SOI),包括“過去性行為經驗”、“對無承諾、非正式性關係的態度”、“對性的渴望程度”。
第二項是吸引力的自我評分,包括對自己的顏值、體型、性格以及總體的吸引力進行評分。

在快速約會實驗前,男女被試分別接受了兩項量化問卷測試。丨Pixabay
實驗是以小節為單位進行的,每一小節中有五位男性和五位女性。每一位被試會跟小節中的每一位異性進行3分鐘的自由談話,每次談話隨計時鈴聲響起準點結束,然後被試需要基於談話打分,之後切換到下一對異性組合。這樣的小節共有187個,實際完成的單次談話為3850次,樣本量遠大於之前類似的研究。
每次3分鐘談話後的評分包括兩項,被試者需要以分值的形式報告:
1.自己對對方的性興趣(sexual interest)程度
2.自己感受到的對方對自己的性興趣程度
通過一系列的建模分析,實驗者發現,感知偏差的性別差異確實存在,男性某種程度上確實容易“自作多情”,這與之前的相關研究一致。
但是,當研究者放入三個潛在中介變數,即“被試的性開放程度”、“對對方的性興趣”、“對自身吸引力的評價”之後,性別的影響幾乎變為零。
中介變數(mediator)是自變數對因變數發生影響的中介,是自變數對因變數產生影響的實質性的、內在的原因 。
什麼意思呢?就是看起來好像是性別影響了男性“自作多情”的程度,但是這種偏差也可能受到其他內在的、本質的因素影響,只是這些因素剛好跟性別有某種程度上的相關性。
進一步的證據,去掉變數看看
進一步的證據是,當去掉任意一箇中介變數,性別對感知偏差的影響都上升了。
而這三個中介變數中,相關性最大的變數是“被試對對方的性興趣”。
簡而言之,被試對坐在面前的異性性興趣越大,會認為對方對自己的性興趣也越大。這個發現挑戰了之前的“避免損失理論”,因為損失最小化的追求無法解釋這一點。
心理學家分析這是一種投射效應,也就是一種將自己的特點推己及人、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。人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,而不是按照對方的真實情況。男性通常對異性更有性興趣,投射產生了更大的感知偏差。

男性通常對異性更有性興趣,投射產生了更大的感知偏差。丨Pixabay
第二個中介變數是“被試的性開放程度”。
一個傾向於短期、非承諾性親密關係的人,會更容易認為對方對自己感興趣,以提高短期關係建立概率,而相比女性,男性更傾向於短期性關係。這一點與性別決定論的差別在於,如果是傾向於短期關係的女性,也會過高地估計對方對自己的性興趣。
第三個中介變數是“對自己吸引力的評價”。一個自認為很有吸引力的人,更傾向於認為對方對自己感興趣。
這是一種學習效應,一個人對自身吸引力的認識,會受到以往與人交往經驗的影響。之前的正向反饋經驗,既會提升他/她對自身吸引力的判斷,也會導致他/她高估對面的異性對自己的性興趣。
統計上來說,男性會比女性更高估自身的吸引力,這也導致了感知偏差的性別差異。

圖丨圖蟲創意
關於本實驗,有一種爭議是,女性會不會低報了自己的性興趣,而男性高報了自己的性興趣。從社會文化的角度,這似乎也有可能。但這種原因不能解釋為什麼性別差異可以被這幾個變數完全中介掉。
綜上所述,雖然從統計事實上看,男性容易高估異性對自己的性興趣,而女性則容易低估異性對自己的性興趣,但其背後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。之前的研究認為,這是進化論角度損失最小化傾向導致的性別差異。但最新研究表明,可能是因為投射等中介因素導致了這種感知偏差,而性別只是通過它們產生影響而已。
參考文獻
1.Anthony J. Lee, Morgan J. Sex Differences in Misperceptions of Sexual Interest Can Be Explained by Sociosexual Orientation and Men Projecting Their Own Interest Onto Women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956797619900315
2.April Bleske-Rechek, Erin Somers, Benefit or burden? Attraction in cross-sex friendship.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9(5) 569-596
3.Abbey, A. (1982). Sex differences in attributions for friendly behavior: Do males misperceive females’ friendliness?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42, 830–838.
作者:古今
編輯:黎小球

本文來自果殼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.
如有需要請聯絡sns@guokr.com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