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球上澆著水,全程看著刀影,這樣的手術我做了三次
我還記得,那是個晴空萬里的週五。我暫時放下繁重的工作,快樂地走進醫院的大門,掛了眼科,直奔屈光不正科室去諮詢近視鐳射手術。面對醫生開的一堆檢查單,我的好心情都絲毫沒有受到影響。
預想中,我將在一陣滋滋聲後睜開雙眼,“啊!我的世界,多麼清晰”。然而,等待我的並不是近視鐳射手術。

好多醫生一起看我的報告,這到底是怎麼了
當我還沉浸在幻想中,享受著擺脫了800度近視加100度散光的清晰世界時,醫生卻看著我的檢查報告開始皺眉。接著他轉身出門,叫了一群醫生一起邊看我的報告,邊嘀嘀咕咕,又親自帶著一頭霧水的我加做了好幾個檢查。
這時我早沒了踏進醫院時那簡單快樂的心情,只有深深的疑惑,夾帶著一絲絲的恐懼,這到底是怎麼了?!
最後,醫生告知我,我的眼睛有些問題,但是他們誰也不能確認,只能等待主任醫師來為我確診。湊巧的是,當天主任醫師正好不在,所以必須等到週一再來檢查。
由於醫生的語焉不詳,我週末兩天簡直度日如年,甚至已經從眼睛是否會有癌症想到如何跟父母、親人、朋友告別。週一一大早我就衝去了眼科,這回主任醫師終於就位,而我也終於拿到了確診報告。

別人的晶狀體都是扁片,我的是球形
報告上寫著一種極為罕見的眼部畸形——球形晶狀體。
正常人的晶狀體是塊類似雙凸透鏡的片狀晶體,它最重要的作用是改變屈光度,使看遠或看近時焦點都能準確地落在視網膜上。而我的晶狀體是球狀的,不僅無法正常聚光,還壓迫到了前房角。

正常人的眼球是這樣的丨圖蟲創意
眼球前半部分充滿了一種叫房水的透明液體,正常人的房水一邊生成一邊被排出,維持壓力穩定。但我的前房角受到晶狀體壓迫而過於狹小,房水無法順暢排出,就像一個不停灌水,卻只有很小出口的氣球。過多的房水導致眼內壓強升高,當時我的眼壓已經達到21毫米汞柱,幾乎是正常人的上限值。
醫生告訴我,若就診再晚一些,過高的眼壓可能會導致繼發性青光眼,發展下去最終就會失明。不僅如此,我連線晶狀體的睫狀肌也是鬆鬆垮垮,半連不連,隨時有斷掉的風險。
而我的視力問題,也是因為畸形晶狀體長期未被發現,導致眼球形狀向遠視眼改變,卻表現出近視的症狀。

需要做手術,但不是近視鐳射手術
醫生認為我患了一種罕見遺傳病,短指-晶狀體脫位綜合徵。這種疾病實在過於冷門,目前連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還是顯性遺傳都無法確認,我的家族中並沒有人出現相同症狀。
對疾病的研究較少,所以自然也沒有根治方法,只能對症治療。醫生建議我通過手術將畸形的晶狀體摘除,置換**工晶狀體。
這對我來說,不亞於晴天霹靂。畢竟在我二十多年的生命中,從未覺得眼部有任何不適或疼痛,僅僅是過高的近視度數給生活帶來些小小麻煩,若非當天湊巧,連鐳射手術都不在我的人生規劃中。
滿心的不敢置信下,我帶著材料去諮詢了其他醫院的專家,卻被告知情況複雜,不敢承接這麼高難度的手術,只建議我做保守治療,而保守治療無非是治標不治本的拖延之策。
好在我一開始去的就是頂尖的眼科醫院,從其他醫生那得知,將為我做手術的是位眼科大拿。於是乎,我決定回到那家醫院做手術,但從預想中一個小小的鐳射手術,變成了人工晶體懸吊術。

刀的光影就在眼前,腦海中不斷重播《死神來了》
在眼睛裡動手術,本身就是件恐怖的事情,何況眼科手術還不能全麻。醫生扒開我的眼皮,塞入了一個透明中空的罩子,我被迫全程睜眼接受了手術。
雖然沒有痛覺,但刀的光影就在眼前,伴隨著為保持眼球溼潤而不斷澆上的水、鼻子裡竄入的冰冷氧氣和醫療器械的抽吸聲,我機械地配合著醫生的要求,努力盯著某點燈光不轉眼球。那感覺像從水底看著一束強光,卻盪漾破碎,真實感逐漸剝離。
我從未感受過那麼漫長又短暫的時間,直到下了手術檯,《死神來了》的劇情還在我腦海中不斷重複。

圖丨《死神來了》
結束時主刀醫生拍拍我,“你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啦”。
一回生兩回熟,第二次我就已經能夠放鬆心情躺在手術檯上,聽醫生、護士們聊天了。這樣的手術我來來回回做了三次(兩隻眼睛各做了一次,後來為了加固懸吊的晶體,又補了一次手術)。
幸好眼科手術恢復比較快,沒幾天,我就活蹦亂跳地帶著看清晰世界的期盼回了家。術後視力確實有所提升,但缺少了晶狀體的調節功能,還是頗為不適應。
直至今日,我還必須每季度準時到醫院報到,檢查視野、視網膜厚度、視力、眼壓等等。滴眼藥水也成了我的日常,現在人工晶狀體還好好地發揮著它的功用。
我無比慶幸自己在那個晴空萬里的週五做出的決定,那次就診改變了我的後半生,也許有些晚,但至少沒有讓我遭受更黑暗的未來。
醫生點評
苗森 |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眼科主治醫師
球形晶狀體(spherophakia)又稱小球形晶狀體,是胚胎髮育時期異常導致的一種少見先天性疾病,常為雙眼發病。正常晶狀體應為雙凸面的形態,而球形晶狀體的形態顧名思義呈球形,其直徑短於正常晶狀體,前後徑增長,體積較小。
球形晶狀體可單獨發病,也可表現為全身綜合徵的一部分,多見於Weil-Marchesani綜合徵(又稱球形晶狀體短指畸形綜合徵),也就是作者所患的疾病。這種綜合徵被認為是家族遺傳性疾病,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。
球形晶狀體表現為高度近視、繼發性青光眼以及晶狀體脫位。並不是所有患者都同時存在以上所有表現,大多數患者早期就像作者一樣,僅表現為高度近視,在沒有進行詳細眼科檢查的情況下,很容易被忽視。只有當眼壓升高、晶狀體脫位引起不適症狀,患者到眼科就診時才會被發現。
治療方面,一般對於沒有出現青光眼以及晶體脫位的患者來說,可在密切隨訪監測眼壓、房角以及視野等條件下,使用框架鏡或者角膜接觸鏡矯正視力保守治療。必要的時候,可選擇晶狀體摘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,在避免發生青光眼的同時改善視覺質量。
那麼如何在發生青光眼等併發症之前,早期發現球形晶狀體呢?首先,我們需要明確,球形晶狀體是一類罕見疾病。其次,對於高度近視患者,如果通過簡單的驗光以及眼軸測定,發現屈光狀態不是角膜曲率異常或眼軸異常導致的,那麼可能需要接受超聲生物顯微鏡(UBM)、散瞳等進一步眼科詳細檢查,來排除球形晶狀體等其他疾病的可能。
最後要提示一下大家,眼壓是動態的數值,正常眼壓在10~21毫米汞柱之間。但並不是說眼壓在正常值上限就預示著馬上要得青光眼了,21毫米汞柱也是正常的眼壓結果。青光眼的診斷是一個嚴謹的過程,需要多個檢查甚至多次檢查才能明確。
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,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,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。
作者:木木
編輯:代天醫

這裡是果殼病人,專注講述健康故事。
如果你有得病、看病的體驗要分享,或者想講講自己經歷的健康相關趣事,歡迎投稿至health@guokr.com

本文來自果殼病人(ID:health_guokr)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如有需要請聯絡health@guokr.com